电话轰炸骚扰是指通过高频次、恶意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等方式,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。根据我国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四十二条,多次发送淫秽、侮辱、恐吓或其他信息,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,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重的,处5-10日拘留,并处500元以下罚款。此外,《民法典》也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利,电话轰炸行为可能构成侵权。
电话轰炸骚扰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:一是利用网络电话或改号软件频繁拨打受害者电话;二是通过自动化软件群发骚扰短信或语音;三是冒充金融机构、快递公司等进行诈骗性骚扰。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个人隐私,还可能引发财产损失或心理伤害。近年来,随着技术手段的升级,骚扰方式更加隐蔽,甚至出现“呼死你”等恶意软件,给执法带来挑战。
若遭遇电话轰炸,建议第一时间保存通话记录、短信截图等证据,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同时,可通过运营商开通“防骚扰”服务,或安装第三方拦截软件屏蔽陌生号码。对于疑似诈骗的骚扰电话,切勿轻信或回复,避免泄露个人信息。此外,公民还可通过“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”进行投诉,维护自身权益。
司法机关对电话轰炸骚扰行为的打击力度正在加强。2022年公安部专项行动中,多地破获利用“呼死你”软件实施敲诈勒索的案件,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刑事拘留。受害者也可通过民事诉讼索赔精神损失费。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骚扰者使用虚拟号码,技术手段仍可追溯其真实身份。公众应提高法律意识,拒绝参与或协助任何形式的电话骚扰行为。
上一篇:电话轰炸骚扰:新型威胁与防范指南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