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网络轰炸电话群成为骚扰和诈骗的新手段,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扰却不知其原理。这类群组通常通过自动化软件或人工协作,在短时间内向目标号码发送大量电话、短信或语音呼叫,导致受害者手机瘫痪。其背后往往隐藏着黑色产业链,部分团伙甚至以“代呼服务”牟利,严重侵犯他人隐私与正常生活。
频繁的轰炸电话不仅干扰个人生活,还可能引发心理焦虑。例如,某些诈骗团伙会利用轰炸迫使受害者关机,趁机盗取账户资金。从法律角度看,这种行为涉嫌违反《网络安全法》和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,情节严重者可构成犯罪。2022年国内就曾破获多起相关案件,主犯因“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”被判刑。
若遭遇此类骚扰,可采取以下措施:首先,启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或安装安全软件;其次,避免在不明平台泄露手机号,尤其要警惕“扫码领礼品”等陷阱;最后,及时向运营商举报并保存证据报警。部分运营商还提供“应急防护服务”,能临时屏蔽异常呼叫。
打击电话轰炸需多方协作。技术上,运营商可通过AI识别高频异常呼叫并拦截;监管层面则需完善实名制审核,严查虚拟号码滥用。同时,公众提高警惕性至关重要——遇到陌生号码连续呼叫时,切勿慌张回拨,而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。
上一篇:短信轰炸:危害、防范与法律警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