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电话轰炸成为困扰许多人的社会问题。2019年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黑灰产业链的蔓延,这种通过高频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骚扰目标的行为愈演愈烈。不法分子利用改号软件、网络电话等手段,短时间内对同一号码进行数百甚至上千次呼叫,导致受害者手机瘫痪,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。这一现象不仅侵犯个人隐私,还衍生出敲诈勒索、恶意竞争等违法行为。
电话轰炸的实现主要依赖两种技术:一是利用自动化拨号软件(如“呼死你”),通过预设程序模拟人工拨号;二是借助VoIP(网络电话)服务,低成本发起大量呼叫。2019年,部分平台甚至提供“代轰炸”服务,用户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即可指定目标号码。此外,轰炸者常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(如网购记录、贷款申请资料)精准锁定目标,加剧了危害性。
针对电话轰炸,2019年我国出台了多项整治措施。工信部联合公安机关开展专项行动,封停违规号码和网络平台,并依据《网络安全法》对涉案人员追究刑事责任。对于普通用户,建议开启手机骚扰拦截功能,避免随意泄露手机号;遭遇轰炸时可向运营商投诉或报警。部分手机厂商也推出了“应急静默模式”,帮助用户暂时屏蔽陌生来电。
尽管监管力度加大,电话轰炸的治理仍面临技术对抗性强、跨境作案难追踪等问题。未来需加强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协作,利用AI识别轰炸行为特征。同时,公众提高安全意识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,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一乱象。2019年的治理经验表明,只有多方合力,才能营造更安全的通信环境。
下一篇:没有了!